热门推荐
电池产业碳排放精准管理新范式:科士达以数智化与AI驱动绿色制造未来
AI 高算力时代数据中心供电可靠性提升关键: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维保实战手册
引领高算力时代新基建,科士达跻身数据中心UPS竞争力前三
创新驱动,引领产业价值新高度丨科士达亮相数据中心设计峰会,用技术赋能绿智未来!
ICT Research喜报丨科士达温控领域精进:机房空调,细分功率段跻身前五!
从电力保障到AI未来:科士达为马来西亚国家级AI数据中心提供核心动力支持
科士达【灵犀智算 IDU一体柜】,智能算力柜,极速AI部署!
数智领航丨江西长新金阳光荣膺数字化L7级评价,擘画制造业转型新蓝图!
电池产业碳排放精准管理新范式:科士达以数智化与AI驱动绿色制造未来
发布时间:2025-09-05
在“双碳”目标持续推进的背景下,能源电池行业正面临双重挑战:一方面需应对技术快速迭代的压力,另一方面需构建系统化的碳排放精准管理能力,以适配全球市场对碳足迹追溯的严苛要求。
近期,在2025中国电池产业(广州)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大东时代・动力电池数智峰会上,科士达副总经理赵琦以《科士达储能产品智能制造应用实践分享》为主题,立足“数智化+ AI驱动碳排放管理”的实战经验,系统拆解了科士达在数字化转型与碳排放管控领域的战略布局、实施路径及阶段成果,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可落地的碳排放管理参考框架。
多维业务布局下,科士达的业务矩阵与碳管理挑战
科士达三十余载深耕UPS电源、温控与微模块、电池、光伏逆变器、储能、电动汽车充电桩等产品的研发与制造,持续为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及全方位服务,是智慧能源领域引领行业的全能解决方案供应商。在数据中心领域,公司自主研发生产不间断电源(UPS)、温控设备、微模块、电力模块、铅酸/锂电池、动力环境监控等系列产品与系统,形成了模块化、多元化和高度集成化的发展体系。
目前,科士达在全球拥有8座生产基地(国内7座,越南1座),供应链呈现 “多品类、多工艺、多环节” 的离散制造特征,涵盖钣金加工、PCB贴片、UPS电源与精密空调组装、光伏PCS组装以及铅酸蓄电池生产等多个环节。由于制造环节众多、碳排放源分散、测算维度复杂,公司正面临碳排放统一管控的挑战,从而对碳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科士达碳管理解法:“精益筑基—全流程贯通”两步走
随着海外市场对产品碳足迹认证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追溯的要求持续升级,碳排放管理能力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差异化竞争力,更是制造实力的关键体现。客户对碳数据透明度的倒逼,成为科士达加速推进碳排放数智化管理的核心驱动力。
为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精准管控,科士达制定了“精益筑基—全流程贯通” 的清晰阶段目标,分步骤推进碳排放管理体系落地。
第一阶段(2025年),精益制造筑基,夯实碳数据采集基础:聚焦精益制造核心目标,通过优化工艺流程、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,深化设备智能化升级与信息管理协同,简化流程、统一标准,为系统化碳数据采集筑牢基础,有效降低后续系统复杂性与AI算力需求。
第二阶段(2026年起),全流程贯通,构建绿色测算体系:计划打通“仓库来料——电池生产——成品出货”的全流程硬件平台,构建覆盖原材料、制造与交付三大核心环节的绿色碳排放测算体系。
阶段成效落地:迈向碳排放“实时智能管控”新阶段
目前,科士达碳排放管理已取得阶段性突破:历时一年半,成功打通各工厂“物料交易—生产转换”平台,实现内部系统协同;基于质量追溯系统构建起产线级碳排放监测体系,采集 “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”等多维数据,结合AI算法实时计算各站点碳排放;在中央控制室实现碳排放数据可视化呈现,可精准查看当日甚至每小时的碳排放动态,为能耗优化提供数据支撑。
受当前数据处理能力限制,现阶段仅对少量单一产品开展定期非实时监测,且部分环节依赖第三方测算。赵琦分享,科士达已明确了后续提升方向:下一步,公司将深化AI技术应用,实现 “两大突破”:一是覆盖大量关键性产品的定期碳数据筛选,二是实现非定期的实时碳排放监测,最终达成工厂的实时监测。
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引领,科士达打造行业实践样本
从应对客户需求的“被动响应”,到构建数智化体系的 “主动布局”,科士达以 “数智化筑基、AI赋能”的思路破解多业务碳排放管控难题,不仅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样本,更与国家“双碳”目标、“制造强国”战略深度契合。
当前,中国正处于新能源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的关键期,科士达通过技术创新将 “绿色制造”从合规成本转化为核心竞争力,既满足了全球市场碳合规要求,更以自身实践为行业打造了“数智化降碳、全链路控碳”的样本,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加速低碳协同。
未来,随着“两步走”战略持续深化与AI技术的深度应用,科士达不仅将实现自身碳排放的实时智能管控,更有望推动整个能源电池产业形成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碳管理共识,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筑牢绿色发展根基,为国家“双碳” 目标实现与制造强国战略推进注入强劲的“科士达力量”。